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近年来一直在酝酿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并在去年底形成了初步的试点项目站点和路线方案,开始广泛征求市民意见。
然而,我市的公共自行车至今还未正式上路,就此,市城管局负责人昨日接受采访时说,在前期酝酿过程中,结合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实际状况,发现存在后期投入大、使用率达不到预期效果等情况,该项目需要再调研论证,目前正在紧张研究完善方案并加快上报。
推行公共自行车 酝酿已久
“推行公共自行车,其实早在几年前便已启动。”市城管局相关人士说,该项目去年已经市发改委立项批复,列入2011年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计划。2011年10月,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先后到遂宁、广元等城市考察,拟定了政府投资建设方案。城管部门反复论证后,提交了试点项目站点和路线方案。
拟定首期试点服务网点30个
方案明确了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3年12月前,拟建成服务里程180余公里、服务网点300个、自行车数量10000辆、网点布局合理、服务质量优良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网络。一期试点投放自行车800辆,建成安昌路—警钟街—涪江三桥—东津路—剑南路东段—东方红大桥—涪城路—临园路东段—安昌路的公共自行车网络。
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在今年的绵阳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王小林提交了一份建议,呼吁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在城区建立50至100个租赁点,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辆到2000辆以上,涵盖市区主要繁华道路、大型购物区、部分旅游景点及公园,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网络。
“在车辆来源上,我们号召以绵阳企业捐献为主。”建议起草人说,“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可捐献,通过投放广告获取回报。骑车人办卡时企业还可收取押金,类似方式已有城市在实践。
最终方案仍在论证
城管局相关人士介绍,在绵阳城推行公共自行车的这份方案,吸取了省内兄弟城市的经验和教训,本着节约投资、提高利用、有序运转的目标,按照总体规划、试点试行、全面推广、逐年完善的原则,采用政府投资,公开招标,分期付款的模式,在规划选点、运营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虑。
前期,市城管局已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由于考虑到后期投入大、使用率达不到预期效果等因素,“该项目需要再调研论证”。
广元公共自行车为何受欢迎?
2010年6月,广元启动城区便民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工作。当年8月27日,广元低碳日时首批投放1000辆,共设33个服务站点。广元也由此成为我省首个城市智能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运营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倡导灾后重建走低碳发展之路理念、全国第一个由地方人大立法确立低碳日的城市。
广元便民公共自行车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有三:
首先是广泛宣传,低碳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这得益于广元市委、市政府的宣传举措,低碳城市、低碳发展的观念逐渐为广大市民所接受。
其次是便民自行车设点合理、使用方便。广元城区设有便民自行车站点29个,投放自行车1000辆,分布在车站、公园、商场等人口密集区域。
第三是管理细致。广元借鉴了先进管理模式,通过监控可准确掌握每个站点具体情况。夜间,如车位已满无法还车,可拨打24小时值班电话,工作人员会立即到现场处理;无法处理的,市民可暂时将自行车骑回家保管,不会支付车辆过夜费。
履新绵阳不到一个月,市委书记罗强两次乘坐公交车体验并主持召开专题会,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公共交通能给广大市民带来方便、实惠,是一项老百姓每天体验着、享受得到的民生工程;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发展公交,就是发展民生。
近年来,虽然绵阳城市道路不断延伸、拓宽,但速度明显赶不上私家车的快速增长。与国内很多城市一样,交通高峰期,车水马龙依然添堵。公交车跑不过自行车,乘车上班族望慢兴叹,公交站场严重不足,出门找车站跑得一头汗,公交出行率一再滑落……出路何在?公交优先,无疑是正确方向。公交优先意味着百姓优先。因为,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出行靠的是乘坐公交车。而老百姓的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解决了坐公交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百姓生活的一个大问题。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拥堵的一剂良方。想方设法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汽车和公共自行车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客流量的承载率,成为缓解我市交通拥堵现象的良药,也是我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践行低碳经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现实需要。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宜居绵阳,是绵阳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这既是绵阳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需要社会各界付出努力、尽快见诸行动的共同责任。
连日来,本报开设的“发展公共交通 倡导低碳出行”专栏,多方面多角度解析、问诊绵阳公共交通,积极收集市民互动观点,努力为推进绵阳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相信,有全体市民的积极理性参与,有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公共交通、市民的基本出行、城市的交通状况必将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