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县地籍总览图(税毅 绘)
税毅展示自己编制的图集
清代洪灾冲毁绵阳城、涪江改道示意图(翻拍)
很多老街道消失了,城区布局改变了,曾经耳熟能详的地标也没有了踪影……在两百多年前,绵阳城市规模究竟是啥模样?前不久,绵阳城建系统退休干部税毅耗时13年编制的《绵阳县地籍原图集》(以下简称《图集》)让这些问题有了答案。
一张地图,表达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税毅称,能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所得,给绵阳人留下一些有关城市的记忆,这是最大的乐趣。
查阅资料>>>发现城区地籍原图
编制《绵阳县地籍原图集》,是税毅在多年前的一个偶然念头。
1998年前后,应绵阳地方志办公室之约编写《绵阳洪灾志》,税毅到涪城区档案馆查阅资料,无意中看到该馆收藏的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42年~1943年)绘制的《绵阳县地籍原图》和《各保位置图》。因当时忙于《绵阳洪灾志》的编写,他并没在意这些,只是觉得“内容翔实,很多老巷都能看到,是绵阳最早的测绘图”。
1年后,税毅再到档案馆查阅资料,他特意请工作人员帮忙把绵阳县城厢、城北两镇(即绵阳城区)《地籍原图》和丰谷、魏城、永兴等三镇的《地籍原图》拼接起来,除魏城镇少一幅《地籍原图》外,丰谷、永兴两镇的《地籍原图》保存都很完整。同时,丰谷、魏城、永兴三镇均有《一览图》,唯独绵阳城区没有。
税毅“越看越觉得有价值”,因为这些地图不仅勾勒了当时绵阳的大貌,还对当时的城镇布局、建筑分布、门店分布、民居籍属等,都有详细标注,可以说是对老绵阳的过去历史的真实反映。
能否让更多的人了解绵阳过去的那段历史?正是这个想法,促成了后来的《绵阳县地籍原图集》的绘制。
耗时13年>>> 还原两百年前老绵阳
2000年10月,税毅正式开始了《绵阳县地籍原图集》的编制工作。但是,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以为就是把原图照下来,转移到电脑上进行编辑、合成就可以了。”最初,税毅先后四次请人用数码相机拍摄,但都存在瑕疵,最终通过激光扫描完成了原图收集,“很多图要扫描六次,之后再进行拼接。由于个别图的方位颠倒、尺幅不一,增加了工作难度,在拼接的时候,需要反复比对,根据比例进行调整。”
完成拼接之后,税毅还向专业人士请教,将那些图一张张手绘复制出来。同时,参照上述扫描视图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考证所得,他还新绘制出1942年至1943年《绵阳县城厢、城北镇地籍总览图》和丰谷、魏城、永兴三镇《一览图》以及《绵阳公园土地租赁户图》等矢量图5幅,这些都收录到《绵阳县地籍原图集》中。
到2012年初,税毅终于完成了《绵阳县地籍原图集》的编制工作。从1999年在档案馆查阅原图算起,他为此整整耗费了13年时间。目前,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图集》已经进入排版印刷程序。
图载历史>>> 重现昔日繁华盛景
前日下午,在城区一个居民小区内,今年74岁的税毅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绵阳县地籍原图集》的手绘存稿。
记者看到,在这些图集中,对老绵阳的城墙街道、江河流向、公路桥梁、党政社团地址、银行学校分布、地籍业主姓氏及其周边关系等都标注得很详尽。其中,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的住所、“双枪老太婆” 陈联诗地下联络点杨云涛北街书店等都有清晰标注。在柏林乡《各保位置图》中,一小块隶属梓潼县的“飞地”和梓潼县境一小块柏林乡的“飞地”都标注得很清楚。
在《清康乾时期两次洪水冲毁古绵州示意图》中,税老对清代绵阳两次洪灾前后城址变化及涪江河道前后,进行详尽标注。同时,根据史料记载分析后,他还对老绵阳印象深刻的老街、小巷、地标和古绵阳城门及古渡口的方位等进行标注。
“一张张地图,描绘出的是绵阳曾经的繁华盛景。”正如《图集》序言所说,或许你可以找到祖先居住在绵阳的具体位置,还能寻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绵阳县的风土人情,甚至能看到被历史车轮碾压之后,被时代色彩渲染之后的记忆。
价值珍贵>>> 留存历史文化脉络
“价值非凡,意义重大。”在翻阅了《绵阳县地籍原图集》手稿后,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长宋建民,作出了上述评价。
宋建民认为,税毅编著的《图集》中,原图的最初绘制时间是1942年到1943年,而历史上绵阳城经过多次洪灾洗劫、城址变迁。但在清嘉庆五年之后,古绵州城址就没有大的变化与修建,因此这些地籍图也可以看做是清嘉庆五年后绵阳城区的现状图。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很多老建筑、古街道都消失了。宋建民认为,税毅编著的《图集》,打开的不仅是尘封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记录了绵阳城建的历史文化脉络,留住了文化的根,对追述绵阳的城市文化,研究绵阳建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耗费10余年编制完成《图集》,税毅自称是为了给绵阳人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这是人生一大乐趣。正如《图集》的序言中所言,“追溯七十年风雨,绵阳曾经的繁华曾经的沧桑,虽然一切都以尘埃落定的姿态载入史册,但它却以昭然的画面,既让我们联想,又启示我们如何‘以史为鉴’,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