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楼市真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感慨。铺天盖地的调控让大家措手不及,一个补丁接着另一个补丁,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调控这张密密麻麻的大网之内。
负债万亿、商票预期、踩三条红线,亦或是在22个重点城市花重金抢地,还在大量三四线城市,以高达50%以上的溢价拿地,创造多个地王......
今年调控大背景下,接二连三的品牌开发商暴雷。
不由得让绵阳购房者心里一紧:绵阳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外来房企,他们可靠吗?
13年前,绵阳地产波澜不惊。
九洲、长虹、兴发、文泉等本土房企几乎占据了绵阳房地产市场的大半个江山。
2008年,平静的格局被打破,以华润、东原为代表的外来房企抢滩绵阳,为整个市场灌输了新鲜的血液,绵阳人也开始有了品牌意识。
2016年后,受一二线城市调控政策的挤出效应影响,拿地成本高涨,开发商为了寻求规模扩张,纷纷下沉三线四城市。而绵阳作为“四川老二”,消费能力一直不弱,房地产行业整体发展较为健康,再加上头顶“中国科技城”等光环,吸引了不少嗅觉敏锐的房企。彼时,以恒大、领地、中梁为代表的品牌外来房企疯狂涌入,绵阳房地产市场,进入真正的群雄逐鹿时代!
直到现在,绵阳楼市每年依然会迎来几个新面孔。比如,今年新来的碧桂园,7月7日的园艺山土拍上,更是不乏中海弘洋、龙湖……的身影。
我们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一线房企兵临城下,磨刀霍霍强势围攻,这些一线房企或单刀直入、或曲线救国另辟蹊径,他们逐渐在绵阳的市场上站稳脚跟,逐渐裂变。
一线房企攻城略地,本土房企奋勇直上,双方的角逐与较量看似不露声色,实则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5年的时光,大浪淘沙,潮起潮落。有人凯歌高奏,有人折戟沉沙。
在这场角逐中,绵阳本土房企或转型、或坚守,或销声匿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外来房企或被追捧、或被绵阳人所唾弃,逐渐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关于“看好者”与“不看好者”的声音。
看好者表示,外来房企产品更新颖,更具有前瞻性,绵阳本土房企应该学习;而且多一些外来企业拿地搞建设,不是更有利于推动绵阳GDP吗?不看好者表示,高周转的外来房企只是来走个过场,顺便割一波韭菜,对外包装得富丽堂皇主打改善,实际上对的是刚需胃口; 有些大型房企除了拿品牌说事,其实一无是处,产品也就那样。客观而言,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不能盲目引进,也不能一味的“闭关锁国”,闷声自己干。毕竟,我们作为城市的见证者,也期望它越来越好,做强做大绵阳的房产市场。绵阳房地产行业,外来房企和本土房企可谓各有秋色,对于本土房企特点,相信大家已耳熟能详,我在这就不过多赘述。
一些外来主打“高周转”的房企,为了能快速回笼资金,快进快出,产品有一主要逻辑是:做刚需、做主流户型。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绵阳2021年上半年住宅市场总成交15951套,成交总额146.1亿元,成交均价8751元/㎡。其中主力成交面积段为80-100㎡,成交67.7万㎡,占比46.5%;成交总价区间主要集中在60-80万元,成交60.7万㎡,占比41.2%,从数据看,每月虽然占比情况有一定变化,但是面积段为80-100㎡、总价为60-80万元的交叉区间十分稳定,显示出绵阳新房住宅市场处于偏刚需阶段。而又在今年6月,在售的83个楼盘中,其中,外来房企占比60%以上。可以说,现阶段几乎你能想到的外来房企开发的在售刚需楼盘,几乎都瞄准了最好销的面积段,比如金家林的阳光云山晓,产品面积段仅在84-97㎡。基于绵阳现阶段刚需为主的市场逻辑,一些改善、刚改产品,普遍也会设计为高低配。纵观整个楼市,只含140㎡以上的纯改善大户型少之又少。一些不看好者肯定又会讲,这些外来房企,做主力户型还不是怕卖不出去,基数大,割掉韭菜的机率不就更大嘛?其实不然,什么样的产品,市场最吃得消?什么样的定位,最能被购房者接受?几乎是每一个外来房企和本土房企都必须要考虑的。毕竟,真正能打开并长久立足于绵阳房地产行业的,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品牌就能行的,时间和购房者会检验一切。最主要的,还是从产品本身出发,比如细节是否把控得好、质量是否过关、产品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等等。近年来,外来房企在绵阳主城区拿地不易,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早些年,绵阳外来企业屈指可数,主城的土地,几乎都出让给了本土企业。目前,主城区早已饱和,住宅用地所剩无几。仅剩的供地要么地块面积太小,要么拍卖门槛太高,要么容积率、限高等因素限制了发挥空间,还包括因为商业配比不合理遗憾流拍。比如,位于中心城区安昌桥头的烟厂地块,区位优势非常显著,无论是交通,还是配套,都算是压箱底的。但遗憾的是,地块最先因为指标比较严苛,经历了一次流拍,后来重新更改了地块的商业指标,才成功出手。于是,外来开发商更倾向于崭新的那些板块,经开区、园艺山......都成了外来房企施展拳脚的主场。而且它们随着向新区域扩张,改善产品也逐渐加码,或有这样的预判并产出一条市场逻辑: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区域逐渐成熟,人们为追求更高幸福指数,刚需换刚改,刚改换改善的逻辑显现,我们的房子或更有潜力。新区域出让的地块,百亩起步是常规操作,这里就有一个弊端出现,总价偏高,开发规模大,难度高。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累计突破400次,月均超过50次,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压力过大,各种新规、调控加码,也造就了外来房企联合拿地的例子也越来越来越多。例如朗诗和大发(朗诗大发江屿湾)、华宇和金科(华宇金科锦绣天宸)、优品道和邦泰(优品道邦泰公园府)等。目前,合作开发已成为房企获取优质资源、谋求规模提升的重要途径。
本土房企凭借先发的优势和深耕的积累,本土房企在土储方面整体表现更加突出。近几年,外来房企联合拿地,发力布局,确实也给本土房企带来了相当的挑战。1、外来房企抢占市场份额,本土小型房企增长空间受到挤压外来房企,在产品力打造以及管理服务实力都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很多外来房企市场适应性和渗透能力都不容小觑。随着外来房企进驻、项目入市,本土房企的市场份额必将会被稀释。绵阳本土房企中,除了本土起家的全国化规模房企,本土深耕的房企均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特别是本土小型房企,市场依赖较为单一,在外来房企冲击下,增长空间受到挤压。2、土地市场竞争加剧,本土房企“重利润”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回看楼市以往,外来房企聚集抢占市场,显然是推高地价、门槛抬升的一大动因。由于高价补仓,本土房企拿地成本普遍走高,盈利空间被压缩。并且外来房企通常以牺牲部分利润的方式谋求快速进驻和市场扩张,高价拿地、折让销售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土房企“重利润”的经营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在日趋加剧的竞争态势下,楼市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本土房企还是外来房企,其实,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对于本土房企来说,既要充分发挥和强化本土优势,既要守住阵营,又要乘风破浪。在这一点上,它们是标榜:比如在小枧打开高端改善市场的千亩大盘富临绵州水郡、金西湖改善的开辟者九洲云栖湖,以及书写人工湖最后篇章的观花湖畔......
就现在来看,本土房企在不断虚心请教,迭代革新产品,创新力已丝毫不输外来房企。
而对于外来房企来说,要想深耕立足绵阳,做好产品,把控品质才是关键。比如像早些年开荒园艺山的倍特香槟华府、华润中央公园、奥林春天,都以十足的诚意,回馈着绵阳这片土地,在绵阳生根发展。而对于购房者而言,当代背景下,不管是外来还是本土,购房一定要选资金稳健的,口碑好的。
来源:淘房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