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我们经受住了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我们已昂首跨进“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号角即将吹响,如何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科学制定好规划,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本期我们聚焦成都、德阳、绵阳三市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旨在坚定成德绵三地人民谋求突破的信心、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再创辉煌的决心,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实现更大的跨越发展,让成德绵区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强势崛起!
成都:10000亿背后的新蓝图
10000亿,这是在成都市日前正式印发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经济总量将达到的新目标。
数字背后是成都市未来五年间的新蓝图。《建议》将各个目标细化到了每一个领域,在如此宏伟的一张蓝图中,给成都市带来新活力的主动脉在哪里?
关键词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万美元。
目前,成都市人均GDP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距离11000美元的高收入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区域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原有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寻求到适应新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
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成都市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二【创新】
创新,不仅指产品的创新,也指管理的创新、体系的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创新。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成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打破常规招纳人才,大量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成都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在产业创新上,将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三【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改善民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目的。
“十二五”期间,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将在这五年间初步形成,并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新型城乡形态初步成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绿地率、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将得到提高。《建议》提出,要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力度,努力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三级网络服务体系。
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的工作重点将向改善民生逐步转移。
[#分页标题#]德阳:推进“成德同城化”战略
□本报记者 冉倩婷
融入大成都,是德阳成长必经的过程。
德阳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推进“成德同城化”战略被再次强调。未来五年,德阳力图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百万人口宜居城市、改善生活环境等,实现“富裕德阳、和谐德阳、生态德阳、活力德阳”的目标,在融入大成都的同时,彰显自己的特色。
同城化之“路”
便利的交通,是德阳融入成都的基础。
下一个五年,德阳将就“打造我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次级枢纽”开始发力。据德阳市发改委介绍,成兰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什绵高速公路和成德南高速公路等过境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将是德阳交通借力发展的最佳契机,而“成德大道、旌江干线、天星干线、成德绵乐高铁乃至远景构想中的轨道交通,无不以加强成德之间的联系为目标。
同时,德阳正在探索交通的快速升级:“根据嘉陵江全江渠化的进程,适时建设经嘉陵江下水的大件运输第二通道”、“升级108国道等干线公路”等已经提上议程。此外,内部路网结构也将重点得到升级改造,将进一步完善内部交通干线线路和通乡通村公路。
据悉,随着北京大道的建设,德阳的六县区市之一的什邡已经顺利融入了成都的“一小时经济圈”。未来五年,一个以德阳为核心,以成绵高速、108国道、绵竹-德阳-中江公路、德阳-绵竹公路、德什公路、106省道为骨架的半小时快速交通系统将逐步建立起来。
德阳市发改委表示:“随着对外联系通道的进一步拓展,实现成德同城化战略将不再是梦想。”
瞄准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德阳“十二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德阳‘重装基地’的印象深入人心,现在,这个形象有望被颠覆。”德阳市发改委表示。
德阳将在支持和优化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诸如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化工等领域仍是德阳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但会在其发展模式上寻求突破。
“十二五”规划提到的产业集群建设被视为老产业的新型延伸。“我们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制造业加服务业的产业力量,通过高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德阳市发改委表示。据了解,一条以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生态建筑材料以及精细化工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在打造当中。
德阳还计划建设一个新型的物流基地,目前选址已经进入了论证阶段,政府将试图用物流、金融、保险、研发、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打开现代服务业的新局面,助力德阳经济转型。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也得到重视。除了乡村旅游,立足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等旅游资源和文化基础,以及保存较好的“512”地震遗址,体验式旅游将成为今后德阳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轨道。
[#分页标题#]
绵阳:对标百万人口大城市
□本报记者 曹磊
规划“十二五”,率先定调百万人口大城市格局,成为绵阳追求的新坐标。
而这,正与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培育一批1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弥补我省城镇体系中100万人口大城市缺失的空档,一脉相承。
事实上,推动绵阳快速城市化的新区建设自“十一五”期间已拉开序幕:从2005年开始,绵阳房地产进入一个火热的时代。省内外开发企业纷至沓来,一个又一个新区拔地而起。
“这是从区域协调的角度出发,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提升功能水平的典型战略。”绵阳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邹若力说,随着绵阳城市建设发展,一座开放发展的城市也从各个新区域的崛起开始,一个大城市发展总体格局由此慢慢实现。
百万人融入大城市
事实上,多年以来绵阳、德阳、南充包括遂宁和广元等城市,一直为“区域副中心”这一话题相争不断。
绵阳对标百万人口大城市,意欲在几个兄弟城市中率先露出作为川北“大哥”之势头。
围绕这样的势头,绵阳“十二五”规划收集项目1443个,估算投资3900亿。包括投资41.1亿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投资11亿的1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6.8亿的年初12万辆乘用车(含新能源汽车)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
按照“一极一轴一区块”战略布局,绵阳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力争到2012新增成绵乐城际铁路1条铁路,绵遂高速、绵阳绕城高速等2条高速公路;到2015年形成包括5条铁路、9条高速公路在内的“十字形”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骨架,与9条快速通道、16条航线共同构成“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网。
这些为大城市吸纳百万人口创造了先决条件。
事实上,城市发展不能唱“空城计”,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才能让百万人真正融入大城市。未来五年,绵阳军民融合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绵阳规划的工业产值将突破3000亿!这意味着为绵阳百万人口新增就业岗位的同时,有更多的城区非农业户口将转化为市民。
未来大城市新畅想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是产业的载体,把绵阳这座城市规划好、建设好一直是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
宜游绵阳“问诊”城市“出行难”。投资46亿启动建设二环路,到2012年,绵阳将形成2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通道、4个公路枢纽客运站、1个货运站和12条航线,绵阳区域性枢纽将初步建成。
宜居绵阳破解城市“居不易”。投资5.5亿改造城区排水系统、投资7.5亿新建无线城市网、用三年时间集中改造城区棚户区。
宜业绵阳探索城市“大蓝图”。根据绵阳城区四山环抱、三江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按照组团式、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思路,规划了中心区、园艺、高新区、塘汛、游仙、科学城等11个城市组团。
绵阳市长曾万明则进一步向记者透露,依托灾后重建,绵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面积由地震前117平方公里扩展到150平方公里,在未来10年内可承载上万亿元的资金投入。
未来,在大城市的蓝图下,绵阳展现的将是一幅幅怎样的人居生活画面呢?答案是:低碳城市绿色宜居、数字城市三网融合、人文城市创新创业、现代城市合作开放。根据绵阳“十二五”规划建议,这将是绵阳市着力构筑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的细化,一座百万人口城市的人居框架就此搭起,勾勒出一幅关于“和谐城市”和“宜居生活”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