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房家居网11月1日讯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的指示要求,推动省上“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市上“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拟在绵阳主城区以南、三台县域以北涪江流域平原河谷片区规划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南区,采取由绵阳经开区与三台县合作共建的方式实施,以此推动绵阳经开区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推动三台加速构建绵阳南翼骨干支撑。
一、合作共建背景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绵阳市作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加快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的重大战略定位,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不放。
目前,绵阳已经招引落地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未来还将持续招引重大工业项目入驻,形成持续不断的强劲支撑力。随着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加快推进,绵阳主城区目前已无集中成片、较大规模的工业用地,需要从战略上谋划绵阳工业承接新空间。
同时,绵阳经开区建区18年来,已逐步发展为绵阳城市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开区要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尤为紧迫的是要积极拓展工业承载新空间。另一方面,三台作为绵阳人口最多的县(市、区),长期以来,工业基础差、实力不强,三台要实现转型跨越,必须要有重大工业项目支撑。
绵阳市把三台加快发展提升到全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重要战略高度来谋划,三台更加需要把区位优势突出的北部区域加速融入绵阳科技城,集中优势资源精准发力,打造先行发展试验区域,引领三台高质量、超常规发展。
绵阳市区以南、三台县域以北的涪江流域平原河谷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利用条件优越,该区域地处绵阳主城区下游,主要由涪江冲击坝区组成,地势连片、平坦,是大规模发展工业的理想之地。为此,在这一区域采取合作共建模式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有利于拓展绵阳重大工业项目集中承载空间,扩张绵阳经开区开发建设区域,有利于助推三台北部片区快速深度融入绵阳主城区,有利于发挥区域联动发展体制机制优势,打造绵阳南翼产业承载新高地,培育绵阳平原河谷片区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二、合作共建定位及目标
(一)规划范围:在现有经开区规划范围的基础上,深化拓展南向新空间,将三台县永明镇部分范围和三台工业园区芦溪工业集中区,统筹纳入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南区,采取绵阳经开区与三台县共建共管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该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承接空间优势及产业发展基础,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绵阳重点后备工业空间,培育绵阳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两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合作区域北临经开区现有区域南端,南将芦溪工业集中区整体纳入,东以绵遂高速为界,西接涪江沿岸。
(二)建设规模:合作共建园区总体规划约5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重点发展紧临经开区片区和芦溪工业集中区约20平方公里,后期发展花园镇及永明镇其他区域30平方公里。
(三)产业布局:结合绵阳现有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提升、企业集聚、模式创新、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承接科技城重大先进制造项目为抓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大健康、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四)主要目标:按照“一年起点、三年成型、五年见效、十年建成”的总体目标。
2019年完成产业园区组织构架,组建投资园区运营公司,开展园区规划、环评等基础工作;2020年启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征地拆迁,并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022年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新招引重点产业项目10户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2025年产业园区新入驻产业项目累计达到5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2029年新入驻产业项目累计达到1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产业、人口集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实现高质量、超常规发展。
三、支持绵阳经开区与三台县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区发展区南区的建议
(一)高起点编制合作共建园区规划。把合作共建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南区作为实施“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战略的先行试点和有力抓手,把承接重大工业项目、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把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奋斗目标,结合我市经济基础、产业特点、资源环境等条件,立足绵阳科技城产业发展需要,依据“多规合一”要求,高起点编制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和产业定位等。将合作共建园区纳入科技城规划范围,统筹编制合作共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服务规划、承接平台规划及各片区、板块之间快速通道与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
(二)加大合作共建园区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经开区、三台县按比例出资组建投资开发公司,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效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资产打包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放大园区开发资金量。探索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基础,引入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园区项目建设运营以及园区优质项目股权投资,实现资本滚动发展。市财政积极争取省财政发行地方专项债用于园区开发建设运营。
(三)加强合作共建园区用地保障力度。调整优化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将园区纳入科技城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单列计划,予以统筹保障。市政府对园区土地指标实行市级统筹支持,给予重点倾斜,保证园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落实项目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税收强度刚性指标要求,科学匹配项目用地规模,争取首批安排规划指标不低于5000亩,年度利用指标不低于2000亩。
(四)深化合作共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市政府授权并制定合作共建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及经济管理权限封闭运行改革试点方案。将绵阳市与产业园发展相关的管理权限,依法授权或委托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实施,形成“一门受理、一次办好”行政运行机制。在园区总体规划指导下,由经开区管委会全权负责项目审批准入、土地供应、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及各类投资项目报规报建手续办理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支持产业园创新行政审批方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在园区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开发、增值服务等方面自主运营。
(五)全市招引项目向合作共建园区倾斜。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绵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为绵阳承接重大产业项目的主阵地,建立绵阳经开区、三台县招商项目信息平台共享交流机制,实现招商资源、渠道和项目信息同步共享,并将园区招商引资纳入市投资促进局重点招商推荐工作统筹,统筹推进市、县(区)两级有序招商。通过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大引强,重点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建立招商项目“手续代办、进度月报、跟踪服务”制度,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强力推进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