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蓝皮书》正式出版,这也是我省首份推进“双创”情况的“体检”报告。其中,绵阳以71.4分的综合评价分,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成都。作为地市级城市,这项荣誉来之不易,更是对绵阳创新创业工作的肯定。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绵阳科技城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今年前4个月,绵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12家,总数达到7845家,新建孵化器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
筑巢 建成孵化平台超80万平方米
科创园区九洲大道,科技城创新中心每天都是繁忙的景象。这个“智慧之芯”造型的建筑群里,孕育着37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然成为绵阳创新创业的新地标。
作为首批入驻企业,“90”后创客王银操的创业梦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在他看来,绵阳的全方位扶持给了他“闯一闯”的信心和勇气。而这种全方位扶持,不仅是减免办公场所租赁费那么简单,“智慧之芯”里的“创客之家”,还提供了融资和免费创业辅导。
2014年12月31日,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落成,首批百家企业签约入驻。同时,在建设综合孵化器的基础上,积极组建国际企业孵化器、电商产业园等专门孵化器和首战孵化器、智慧谷、1716创业工场等众创空间。
到2015年底,全市已组建各类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孵化总面积超过75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和服务机构2700余家。今年前4个月,新建孵化器总面积已超过8万平方米。
引凤 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壮大
去年9月,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决赛在绵举行,吸引了包括十大军工集团、中物院、军工高校等在内的众多单位踊跃报名,366个项目同场竞技,搭建起了军民优秀项目展示、对接、交易、转化平台。
人才是创新创业主体,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背后,显现出的是绵阳对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的渴求。
为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在绵聚集,我市调整了“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引才项目,将最高资金从2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根据最新计划,对绵阳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团队,将可一次性获得100万元至500万元资助,创业人才可获得最高100万元资助。
人才不仅要吸引得来,还要能留得住。2015年,省市共同设立年预算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深入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优秀人才培育工程、人才激励保障服务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建成博士后工作站8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个、各类专家服务基地8个,建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青年人才公寓等。建成市、县、乡镇(街道)创业指导服务中心263个,社区(村)创业服务工作站183个,基本实现了“四级”创业服务全覆盖。
服务 大众创业潮起潮涌
全面掀起“双创”热潮,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绵阳一直在努力。近年来,我市持续举办科博会、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科技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入实施“涌泉计划”,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不同阶段需求,给予差异化政策扶持和重点培育,实施精准“滴灌”,推进企业上档升级。
同时,设立1000万元创业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开通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聘请企业家、创业团队为在绵创业大学生指导、提供服务。
系列政策扶持,在绵阳掀起了一场新的“创客潮”。越来越多怀揣着青春梦想的青年创业者,勇敢踏上创新创业之路,以拼搏向上的精气神成为“创客浪潮”中的弄潮儿。到今年4月,全市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7845家,其中仅2015年就有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跻身“规上”。